传承红色血脉老少同台展播 +更多
孝 老 敬 贤 (李开良)
苏州市吴江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2024-06-03 10:38:12 作者:SystemMaster 点击次数:4568



吴江区关工委讲师团2024年主题教育参考教材



孝 老 敬 贤

李开良

 

好人春风拂心田,文明花开满城芳。一座城市昂扬前行,离不开强大的精神支撑,更离不开丰润的道德滋养。在吴江,孝老爱亲的家风,助人为乐的美德,不仅是好人模范们正在做的事情,也融入了吴江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一个个平凡而感人的故事,犹如清风拂面,催开了满城的文明芬芳,绽放成城市的美丽风景,不断刷新着城市文明新高度。

 

朱阿贵:四代人孝心接力似海情深

 

有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在汾湖高新区新鹤小区,老太太朱阿布虽然膝下无子,但她却生活有人照顾、生病有人看护。91岁高龄的她耳聪目明、口齿清晰,见人总是一副乐呵的模样。

自15岁瘫痪以来,邻居朱阿贵一家四代接力,用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温柔,守护朱阿布走过了76年的漫长岁月,而在这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呵护中,她与朱阿贵一家人的关系,也早已从邻居变成了亲人——毫无血缘关系,却又似海情深。

朱阿贵与朱阿布都是汾湖高新区沈家港村人,拆迁之前,两家在沈家港村南厅自然村便是邻居。

朱阿布瘫痪后,朱阿贵看着心疼,见邻家子女众多,也无力照顾她,便在与朱阿布的父母商量后,把她接到家里,当亲生女儿一样照顾起来。

“我母亲没有结婚,我25个月的时候,母亲又领养了我,我们母女三人,就这样一直相依为命。”今年79岁的朱恩观,也是朱阿贵领养的女儿。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朱阿贵对待两个女儿一视同仁,甜在一起、苦在一起,用母爱将两个孩子拉扯长大。

“母亲是真的把我们当成了她身上掉下来的肉。”朱恩观说,因为姐姐残疾,所以母亲对姐姐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直到19年前母亲去世,她一直都与姐姐睡在一个房间,细心照料她的起居,连脚都是母亲帮她洗的。”

21年前的夏天,朱阿贵半躺在藤椅里休息时,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在我们沈家港村,外婆是出了名的好人。”朱恩观的女儿张红芳说。

朱阿贵去世后,年近六旬的朱恩观挑起了照料朱阿布的重担,继续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照料这位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姐姐。

“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来照顾她。”朱恩观说,因为两条腿严重萎缩,朱阿布连起床都需要人帮忙,“当时我年纪还轻,她使点力,我使点力,也能把她从床上搬到轮椅上。”

在朱恩观子女的印象中,母亲的每一天,都是从照顾朱阿布姆妹开始的(“姆妹”是朱恩观子女对朱阿布的称呼)。

“我母亲很辛苦的,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先去看看阿布姆妹有没有起床。”张红芳说,等阿布姆妹自己穿好衣服,母亲就会把她抱到轮椅上,然后老太太自己刷牙、洗脸,“趁这个空当,母亲也给她做好了早饭,然后就是洗衣服,做午饭,做晚饭,给她洗脚,抱她上床睡觉,天气好的话,母亲会推着阿布姆妹到外面晒晒太阳。”

在张红芳的叙述里,母亲对朱阿布的照顾如渴了就要喝水一般司空见惯,又在日复一日的循环中天长地久。

直到有一天,朱恩观因病住进了医院。

2022年7月初,朱恩观因为糖尿病住院半个月,她对姐姐持续近20年的照料,也因此被摁下了“暂停键”,然而在住院期间,她却一点不担心老姐姐的生活。

“我跟姐姐有点矛盾,他们都会帮着她,好像他们不是我亲生的。”朱恩观笑着说。

他们,是指朱恩观的儿女,大儿子张红星、女儿张红芳、二儿子张红旗、小儿子张红兵,当然,他们也不局限于朱恩观的儿女,朱恩观的儿媳、女婿,也同样一个赛一个地对朱阿布孝敬有加。

从南厅的老宅拆迁到新鹤小区后,张红旗在建房时,特意将底楼留出一间,让朱阿布依旧与母亲住在一起。同样拆迁到新鹤小区的还有张红芳,每天晚上,张红芳和弟妹叶玉明都会来陪陪朱阿布,帮她擦身、洗脚,照顾她休息。

“大事情,由大儿子来解决,小儿子只要不出差,每周周末就会过来看看。”朱恩观说,小儿子每周都会用新鲜的蔬菜鱼肉,塞满朱阿布的冰箱,还会推着轮椅带她去逛逛超市,“早在20年前,我女婿便自掏腰包,去上海给她买了一辆轮椅。”

79岁的朱恩观,如今体重只有80多斤,已经无法一个人抱起自己的老姐姐,然而她对老姐姐的爱护,早已在言传身教中,传递给了自己的孩子们。

朱阿布因为下肢血液循环不畅,每年冬天都会生冻疮,大家便买来暖宝宝帮她贴上,从入冬贴到来年5月。

“天气特别冷的时候,阿布姆妹的冻疮特别严重,我们都不忍心看。”张红芳说,她和弟妹每天晚上都要用温水轻轻地给老人洗脚,再涂上冻疮膏,不敢急,不敢用力,“如果冻疮破了,就晚上帮她上药,白天再包扎起来,不能马虎的。”

对待孩子们,朱阿布也总是用母爱回报他们的善意。

“以前冬天的棉拖鞋、老棉鞋等,都是阿布姆妹给我们做的,我们兄妹4个都有。”张红芳说。

在这个不一般的大家庭里,有一件有趣的事情,朱恩观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她说不出儿孙的手机号码,而比她大的朱阿布,却将这些号码全部记在了随身携带的小本本上,方便自己随时联系大家,她甚至不用翻看小本本,便能报出大家的号码。

“大家的电话都留好了,红星啊,红芳啊,红旗啊,红兵啊,玉明啊,都有的,还有晨晓的……”从轮椅边摸出一本卷了边角的小本本后,朱阿布指着本子上的电话号码挨个数了起来。

听老姐姐说起孙子张晨晓,朱恩观骄傲地说,“昨天我孙子给她又买了两箱成人尿不湿。”

在奶奶和父辈的影响下,张晨晓和同辈们,顺其自然地把朱阿布当成了自己的奶奶。

“两个奶奶没区别的,当然了,姆妹奶奶不方便,关照自然要多一点。”张晨晓说,平时姆妹奶奶有点事,大家都是随叫随到,“两个奶奶都一样,照顾她,已经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了。”

 

周小英:用平凡之举诠释孝老爱亲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石。在盛泽镇澜溪社区,有这样一个平凡却令人感动的家庭。母亲被确诊为小脑萎缩后,女儿周小英和女婿陈元明不抛弃、不放弃,用爱把一家人牢牢凝固在一起。陈元明和周小英夫妻俩是远近闻名的模范夫妻,两人尊敬长辈、团结邻里,家庭和睦的事广为邻里所称道,他们用全身心的爱让自己的小家始终保持着一种祥和的气氛。

陈元明在退休之前是一名教师。在工作期间,陈元明注重寓教于乐,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陈元明还会在工作方面对年轻教师进行指点,传递给他们一些生活观念。陈元明很注重对子女的品德教育,要求女儿陈昕霓要敬老爱幼,并制定“孝敬老人,严教子孙;尊老爱幼,亲穆存心”的家规家训。

周小英在邻居眼中是一位随和的好邻里,在丈夫面前是一位体贴的好妻子,在她的孩子面前是一位慈爱的好妈妈。每逢周末,周小英和陈元明就会和孩子一起带着水果、蔬菜以及营养品去两位老人的家里看望,和老人们聊聊天,看看电视。陈昕霓则会乖巧地为爷爷奶奶捶背按摩。每周一次为老人打扫卫生是全家人不成文的规定,一家人忙碌的身影便是这个小家最幸福的瞬间。

2022年,周小英的母亲被医院确诊为小脑萎缩。“这个病会让老人走路时突然失去平衡,还会经常摔倒,渐渐地言语也变得不清晰。由于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当时,我整个人陷入了沉默。”周小英回忆道,那段时间,自己整个人不知所措,但是丈夫的一句话让她分外温暖。

“你不要担心,有我在,就没有什么过不了的坎。”陈元明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和我商定,一起照顾母亲。帮助母亲擦洗身体,拉她做复健,为她按摩萎缩的肌肉。”周小英说,天气好的时候,我们就带着母亲去晒太阳。夫妻俩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着小脑萎缩的母亲,如今母亲已经把他们当成了生命的依靠。

父母的言传身教,让陈昕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常常会主动揽下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帮助父母减轻负担。

陈元明夫妻俩对母亲的孝顺,在整个小区都是出了名的。可陈元明却说,自己只是尽到了一个做女婿的本分,并没觉得有什么。

陈元明夫妻俩的爱,像火焰一样照亮家人,一家人的守望互助又感染了邻里,在周边形成和谐友爱的文明新风。家和才能万事兴,正如周小英常说的:“只要我们一家人心在一起,什么困难都不怕,我有这个信心把日子越过越好。”

 

姚瑛:公益路上,捧着一颗滚烫的心


提起姚瑛,有人称呼她为“姚主任”,因为她曾是苏州市吴江区松陵镇的妇联主任。但更多人亲切地喊她“姚阿姨”,因为多年来,她投身于公益事业,带领着吴江区阳光社工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们帮助了身边很多弱势群体。

姚瑛,1960年生,中央党员,40年党龄,曾从事宣传、纪委、民政和妇联工作。2015年姚瑛退休后,她也一直没有闲着,而是每天忙着张罗公益事情。2021年5月,第三十一个全国助残日前夕,姚瑛像往年一样,带领阳光社工开展助残日活动。一连几日,她联合松陵街道各社区的阳光社工前往12户残疾人家庭进行走访和家政服务,送去暖心的关怀。

这些残疾人里,有不少都是姚瑛帮扶多年的对象,他们把“姚阿姨”当成知心人。其中,脑瘫青年谢某就和姚瑛十分亲近。谢某那年25岁,肢体二级残疾,和妈妈住在一起,家庭是低保边缘户。早在10多年前,热心的姚瑛帮助谢某解决了就学问题,让他如愿进入吴江仁泽学校上学,此后两人便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年,姚瑛都会多次上门探望谢某,关心他的成长。

“小谢,姚阿姨过几天要来看你,你有什么想吃的想要的吗?”“姚阿姨,我想见周老师,我还想吃西瓜……”谢某提出了个小小愿望。谢某在电话里提到的周老师,是吴江仁泽学校教了他多年的周玲美老师。听到这样的愿望,姚瑛很快和周玲美取得了联系,于5月12日下午一起来到谢某家中。

姚瑛给谢某买了衣服和西瓜,而周玲美给他带来了几本书。“姚阿姨,我好开心。周老师,我很想你,我想回到学校里上课。”谢某捧着书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因为残疾,谢某毕业后就一直在家里,无法出门,生活也很难自理。“我要打零工补贴生活,除了照顾他一日三餐,也没时间多陪他,他就在家看电视,最爱的是体育频道。他一个人很孤单,很想念以前上学的时光。”谢某的妈妈说,其实,儿子性格还算开朗,会拿着手机和亲朋好友联系,也很想证明自己的价值,最近喜欢上了播天气预报。

“谢某会隔三差五给我读天气预报,用的是苏州话,是他听了广播后转述过来的,这也是他表达对身边人关心的一种方式。为了鼓励他,我告诉他要聘请他做专属气象预报员。”姚瑛慈爱地说。

如今,在姚瑛无微不至的关怀下,谢某已经长成帅小伙,还学会一些基本生活技能,常常参加社区公益活动。

多年来,姚瑛捧着一颗滚烫的心一直奋斗在公益路上!几年前,她接到两癌贫困妇女张阿姨的来信求助,她田间地头、风里来雨里去,四处奔波,为张阿姨家申请了劳模补助,并在农贸市场争取了一个水果摊位,为一家人今后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十余年来,她帮助的春蕾儿童累计超过了100名,帮助的贫困家庭不计其数。凭借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2022年11月她成立了“松陵镇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室”;2023年7月,姚阿姨团队被吴江区婚姻登记处特聘为“婚姻调解员团队”,为578对夫妇提供新婚辅导,离婚调解成功率超过了50%,挽救了上百个濒临破碎的家庭。给别人带去温暖和幸福的同时,她却把病痛和劳累留给了自己。常年累月的劳心劳力、日夜奔波,年过花甲的姚阿姨患上了“硬皮症”和“风湿性关节炎”,每天哪怕靠药物也无法抑制剧烈的疼痛,但她还是满腔热忱、全身心地奔赴在妇女儿童工作一线。

撒去春花,必收秋实。公益路上,姚瑛忘我贡献,获得三八红旗手、巾帼标兵、省妇联先进工作者、吴江区劳模、苏州市关爱之星优秀巾帼志愿者、道德模范、苏州好人等荣誉,她带领的团队被苏州市妇联命名为“苏州市巾帼志愿服务示范基地”……大爱无疆,爱满江城。姚阿姨不忘初心,怀揣着忠心、热心、爱心、细心一直在路上,这是她觉得最幸福的事。

 

沈小妹:助人为乐一家人

“助人为乐”是盛泽镇群铁村村民沈小妹一家的家风。一家人和睦相处,幸福美满,孝老爱亲,乐于助人,广受邻里好评。

沈小妹家的邻居中有一位九旬老婆婆,因为儿女工作繁忙无暇照顾,沈小妹就成为了老人的贴心人。不管天热天冷,沈小妹都会帮老人洗头吹头发。为老人洗头要花上半个小时,但听到老人感谢的话语,沈小妹很开心。“小妹,你就像老人的‘闺女’。”听到邻居的赞许时,沈小妹总说:“我们都会变老,帮助他们也是帮助自己。”

慢慢地,沈小妹成为了更多老人的“闺女”。她总是给老人们添置新衣服,或是买点水果让老人们尝尝。时间长了,她自己的热心肠变成了全家人的热心肠。沈小妹的丈夫陆桂观和儿子陆建荣也会抽时间照顾邻里的老人,用实际行动传承着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在陆桂观的眼里,沈小妹是一个“爱管闲事”的人。看到村里小路上有垃圾,沈小妹便当起了义务清洁工。“我看到路上有垃圾,就会不自觉地去扫干净。”沈小妹回忆,有一次她看到孩子们放学的路上有玻璃渣子,就跑回家拿了扫帚和簸箕打扫了好几遍,直到清理干净了为止。

陆桂观笑着说:“我因为忙工作没法花太多时间陪老婆一起打扫,就给她多买了几把扫帚,簸箕、垃圾袋等工具给她备好,这样她才能认真扫地嘛。”

提起沈小妹一家,街坊邻居无不伸出大拇指称赞。家庭和睦、教子有方的沈小妹是个热心肠,在处理家庭、邻里关系上有不少心得。所以有什么事情大家都爱找沈小妹帮忙,她总能找到方法化解矛盾,成为了街坊之间的“润滑剂”。

由于丈夫忙于工作,家里的事情大多无暇顾及,沈小妹总是从早忙到晚,将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家庭成员们互相体谅,宽容谦让,形成了互相理解、尊重、平等、关爱的文明家风。

身为父母,沈小妹与陆桂观以身作则,以德育人,用心教子,善良的种子从小就植在了孩子的心里。“母亲很善良,无论邻居有什么困难,她总会伸出援手。她总是说人总有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帮一次是一次。父亲虽然工作忙,但只要有需要,他总是义不容辞。前两年新冠病毒防疫期间,他开车跑了好几个超市为志愿者购买牛奶、面包和方便面等食品,自己也当起了防疫志愿者。父母的爱心善举感染了我。”陆建荣说。如今,陆建荣已经成家立业,在小家庭中与妻子相处和睦,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编辑:

吴江关工公众号

x

吴江关工视频号

x

吴江关工抖音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