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关工委微博
吴江关工委公众号
颂建党百年老少同台线上展播 +更多
​红领巾寻访运河非遗技忆之昆曲木偶
苏州市吴江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2022-07-29 21:39:37 作者:ggwjyx 点击次数:302


红领巾寻访运河非遗技忆之昆曲木偶

以线传情  声入人心

 

方寸戏台,

木偶在咿呀戏文里饰众生百相;

须臾人间,

传承者在冷暖浮沉中慨然以赴。

 

运河奔腾,太湖浩瀚,水为吴江注入了千古不竭的文化活力,孕育了温婉与坚韧共生的江南文化。


昆曲木偶是一门利用木偶表演昆曲的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全国唯一一家昆曲木偶祖传戏班,即七都洪福木偶昆剧团,始建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传承者们勇挑重担,扶大厦于将倾,让古老的昆曲木偶艺术在现代焕发新生。


7月27日,江陵实验小学红领巾寻访小组的队员们来到七都洪福木偶昆剧团,近距离感受运河民间艺术的魅力,探寻非遗文化背后的曲折传奇。


1.jpg


聆听非遗讲座:前世与今生


为迎接队员们的到来,苏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江区吴越传统技艺推广协会理事、七都镇洪福木偶昆剧团演员孙菁老师特意准备了一个小型讲座,为大家详细介绍昆曲和木偶戏各自的起源、类别、表演特点,以及洪福木偶昆剧团的成立与发展史。

7.JPG


洪福木偶昆剧团历史悠久,曾经“日唱堂名夜演戏”,无限风光盛极一时,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因种种原因停止演出,四十多年间销声匿迹,后继无人。直至2003年获得政府大力支持,招收五名传人组织学习,剧团才得以在2009年正式复建,昆曲木偶这一艺术瑰宝才能够重现异彩。


昆曲木偶虽已重获新生,但传承和弘扬昆曲木偶的事业仍任重而道远。


采访非遗传承人:坚守与热爱


昆曲木偶的历史与演变、如何完美融合昆曲和木偶、演出时有什么注意点……面对同学们的采访,孙菁老师和她的木偶戏恩师——中国木偶皮影学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苏分会理事、如皋杖头木偶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颜伯林老师将其中奥秘一一道来。


被问及凭借什么坚持至今时,孙菁老师说,她也曾数次起念放弃,因为学习过程困难重重又极为枯燥:一个木偶近10斤,这要求表演者具有强劲的臂力,每天长时间的举臂令大家痛苦不堪;木偶身上有十几二十根线,理清和使用这些线,把人的形体传达给木偶,又需要锻炼手指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此外,还要一心二用,兼顾提掏木偶和昆曲演唱,将二者完美融合,更是难上加难。


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几位伙伴陆续离开,这使她也心生退意,想要一走了之。但她和施晓明、施锦芳老师最终选择留在剧团,留在这些木偶身边,而原因仅是“热爱”二字。


因热爱,所以不甘心落于人后,每天勤学苦练;因热爱,所以选择忍受孤独和乏味,努力探索和创新演出形式;因热爱,所以不愿舍弃与昆曲木偶相伴的十多年过往,不愿放弃畅想昆曲木偶更广阔、更精彩的未来。


木偶机巧千变,如水之灵动;昆曲柔曼悠远,诉水之柔媚;而背后的非遗传承者孜孜耕耘,则诠释了水的不屈与坚毅。正是这种“择一事,终一生”的匠心精神,使昆曲木偶在长达四十多年的影消声息后枯木逢春,再次走到大众面前,焕发新生。


欣赏非遗表演:传承与发展


采访结束,孙菁老师带着队员们观看了《游园》、《惊梦》、《吹唢呐》等剧团的经典演出片段。


双手提活千般态,一口唱妙百样声。缠绵婉转的昆曲配以惟妙惟肖的木偶演绎,二者在表演者灵巧的操作、美妙的歌唱中彼此融合,实现了高雅与通俗并存,妙趣横生,雅俗共赏。


片段中,剧团成员们还尝试与越剧名家合作,创造性地让杖头木偶和提线木偶同台演出,让短线木偶和长线木偶配合演出。非遗传承者们这种开放进取的野性以及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让我们看到了非遗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之路上更多的可能性。


体验昆曲木偶:妙趣与艰辛


一手提木偶,一手牵动细细的吊线,按捺不住激动心情的队员们终于亲身体验了一把木偶表演。


29.JPG


孙菁老师为队员们讲解了每一根吊线的作用和操作方法,颜伯林老师则为大家示范了如何套线、如何双手联动,用提、拨、勾、挑、扭、闪、摇等丰富技法使木偶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和表情。


9.JPG


虽有老师热心指导,但队员们仍显得有些手忙脚乱,更遑论人偶配合进行演出了,足见这些可敬的非遗传承者们在观众目不能及的幕后,付出了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汗水。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

惟其不渝,才弥足珍贵。

不要遗忘河流的起点,

不要怀疑远方的大海,

继续前进吧。

一路寻觅,一路采撷,

把那些始于万籁俱寂、

明媚了苍茫岁月的歌,

颂至不朽。

 

                     (吴江开发区江陵实验小学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