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关工委微博
吴江关工委公众号
颂建党百年老少同台线上展播 +更多
桃源镇假日学校活动缤纷多彩(简讯四则)
苏州市吴江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2022-07-17 15:18:33 作者:ggwjwh 点击次数:669



桃源镇假日学校活动缤纷多彩(简讯四则)

 

一、“一家亲”好苗苗班开展法治安全专题讲座


1.“一家亲”.jpg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和安全意识,青云小学关工委特聘请桃源司法所的陆凡律师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安全教育课。


陆律师针对防交通事故、防溺水事故、防自然灾害事故、防食物中毒事故、防雷电火灾事故等五个方面,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孩子们送上了一节假期“五严防”小课堂。他结合日常实践中的真实案例,生动地讲解了在遇到各类事故时,小学生应该怎样正确去应对,并告诫同学们要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避免事故发生。专题讲座后,桃源司法所的叔叔阿姨们还为“一家亲”的学员发了法治安全宣传手册和小文具,引导小学员人人懂法,人人普法。


此次暑期安全法治教育讲座,帮助同学们树立了安全意识,了解了安全常识,提高了安全应变能力,为同学们安全度假期、健康快乐成长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二、天下国家,爱国情怀


2.天下国家    爱国情怀--.jpg


为了提高青少年对自己国家的一种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桃源社区、桃源小学关工委于7月16日组织学生开展了《天下国家  爱国情怀》主题教育活动。


镇关工委钮玲凤老师和学生一起歌唱歌曲<<国家>>。然后对学生说:一首《国家》,唱出了“天下国家”的内涵,唱出了个人与家国的血脉相连的关系。孟子曾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看来,个人与国家的命是息息相关的。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


2020年至今,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无数医务工作者迎“疫”而上;志愿者坚守岗位守护物资运输通道;十四亿中国人宅家助力疫情防控依旧记得。正是无数中国人用自己的方式来战“疫”,才让我们取得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战“疫”史诗,2020年的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经济体。钮老师还用PPT展示了我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的相关资料。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8.1 %。同学们在实实在在的事例中体会到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我们的精神家园,有了它的丰润和涵养,我们一定能抵达更高的人生境界、书写精彩的人生华章。

 

三、“炎值”爆表!但桃源这里却清凉无比


3—1.炎值爆表-.jpg


近日,桃源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发布“夏日送清凉”召集令,区政协委员、镇新联会成员和大学生代表、机关干部纷纷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来,大家穿梭在桃源的大街小巷,给在户外忙碌的一线工作者送去夏日清凉。


暑期在家的大学生们也自发地投入到志愿服务中,充分践行“我参与、我快乐”的理念,用一声问候、一瓶冰水、一把扇子传递着文明的力量。


小学生放暑假也没闲着,在家制作了“爱心冰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真诚的笑脸,致敬一线工作人员。


高温不退,热情不减;高温闷热,汗流浃背;冲不掉他们服务的热情。


他们说

这些坚守在道路上的身影

才是城市最好的“降温剂”

他们说

默默坚守在岗位上的人最美

我们美丽的城市需要这些“洁净师”

他们更值得被大家敬佩

他们说

作为新时代学生

愿意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职责

尽自己所能奉献出一点文明微光

 

四、学习经典诗词,传承优秀文化


4.学习经典诗词,传承优秀文化--.jpg


7月16日上午,青云小学民族团结活动室里书声琅琅,青云民族一家亲好苗苗班的孩子们正聚精会神地听讲解、学诗词,开展一场关于中华古诗词的探索之旅。


青云小学的毕育新老师引导孩子们先尝试自己读一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在会读的基础上理解词的意思,在理解意思之后再去读一读这首词。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感知苏轼那种旷达超逸的胸襟、清旷豪放之气。毕老师引导孩子们学习古诗词,不只是会读、会背,还要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人生经历,这些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孩子们从苏轼谈起,一个个分享了自己喜欢的诗词作品,在交流互动中大家充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传统魅力,为中华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所折服。


此次活动进一步激励青少年学生多关注古诗词,多学习经典文化,让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得到传承和发扬,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因流淌在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

 

                                                    (桃源镇关工委   戴惠林综合报道)

                                                (撰文:李育红、姚云峰、郭秋晨、李育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