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关工委微博
吴江关工委公众号
颂建党百年老少同台线上展播 +更多
一声惊雷震九天 万丈豪情满神州 ——纪念我国氢弹成功爆炸50周年
苏州市吴江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2018-07-20 08:48:56 作者:ggwjyx 点击次数:728



一声惊雷震九天  万丈豪情满神州

 ——纪念我国氢弹成功爆炸50周年

 胥锦荣

 

  今天,我们与青少年朋友们一起分享令全球华人无比自豪的一件大喜事。这件大喜事发生在50年前。1967年6月17日8时20分,在我国新疆罗布泊这个沉寂的戈壁大漠上空,瞬时升起了一颗极为神奇的“太阳”,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了!消息一经发出,人们含着激动的热泪,奔走相告,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全球华人又一次享受了扬眉吐气的幸福时光!真可谓“一声惊雷震九天,万丈豪情满神州”。

  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对新中国来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时期,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集体毅然作出了发展“两弹一星”(即对核弹——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等——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以身许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十分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仍在医治战争创伤的新中国,爆发出如此特大新闻,令全世界惊愕。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当时,对我友好的国家和人民,感到由衷的欣喜和祝贺;正在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民族和人民,受到了莫大的支持和鼓舞;敌对势力感到无比的恐慌和仇视。

  在此,我们先科普一下有关核武器的知识。核武器,目前主要包括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电磁脉冲弹等几种。原子弹是最普通的核武器,为第一代核武器,以铀—235或钚—239等重原子核的链式裂变原理制成。我国已于1964年10月16日爆炸成功第一颗原子弹,引起了世界的轰动。氢弹是第二代核武器,利用重氢(氘)、超重氢(氚)等原子核的热核聚变反应原理制成,威力比原子弹大几十倍甚至上千倍。中子弹是在氢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高能中子为主要杀伤因素,是一种杀人不伤物的加弹辐射弹,属第三代核武器,中国已经拥有。电磁脉冲弹是利用核爆炸能量来加速核电磁脉冲效应的核弹,是在未来电子战中可大显身手的第四代核武器,中国正在研制中。核武器的威力实在太猛,不方便表达,人们便用其释放的总能量相当于释放相同能量的TNT炸药量来表示,称为TNT当量。1千克铀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千克TNT炸药爆炸释放能量的1900万倍。即1900万×1千克=1900万千克=1.9万吨。一般来说,原子弹的TNT当量最高在8—10万吨;而氢弹的TNT当量最小也要20多万吨,厉害的达数千万吨。更恐怖的是氢弹的威力是没有极限的,只要你手里的材料足够多,就可以搞成炸毁整个太阳系的氢弹。“一枚中小型氢弹足以毁灭一座城市”决不是天方夜谭。中国爆炸的首枚氢弹,TNT当量超过日本广岛核爆炸的150倍。其威力之猛可想而知。

  中国人民掌握了氢弹,意义非同小可。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具有里程碑意义。它进一步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增强了我国防御性战略威慑,提升了我国遏制战争、维护和平的话语权;它不仅促进了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其它科技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科技队伍,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小平同志曾这样评价“两弹一星”的重要意义:“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做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艰苦卓绝的研制过程。1965年1月23日,毛主席在谈到我国建设长远规划时指出:敌人有的,我们要有,敌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管它什么国,管它什么弹,原子弹、氢弹我们都要超过。这一号召,加快了我们研制氢弹的进程。但我们的研制是在白手起家的状态下开始的,过程之艰辛,障碍之众多,难以诉说,难以想象。

  首先是工作条件非常艰苦。科研人员扎根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试验区,如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缺水、缺氧、太阳辐射强烈,昼夜温差极大的青海高原,荒无人烟、望而却步的巴丹吉林沙漠,在这些连生存都很困难的地方搞科研,面临的是生死考验。60年代初,中国进入了极度的经济困难时期,饥饿威胁到每一个人,榆树皮、芨芨草和骆驼草籽,也成了科研人员的口粮。大家置个人的安逸与安危于度外,吃尽劳顿之苦,笑迎严酷挑战,一心只盼绚丽的蘑菇云早日在祖国的戈壁滩上空升起。

  其次是技术储备几乎空白。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强国不断对我国打压、威胁,频繁进行核讹诈,严格封锁技术资料,归国人员不允许携带一星半点科技材料。加上前苏联背信弃义,中断对华援助项目,拒绝提供核弹技术,撤走全部在华专家。我科研人员憋着气、铆足劲,奋发图强、斗志昂扬,在研发基础十分薄弱、研发技术十分落后的状态下潜心研究,一次次陷入困境,又一次次突出重围,在经历了我国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之后,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的重大突破。

  再次是物质基础异常薄弱。在战争废墟上站立起来的新中国,资金匮乏,物资紧缺,搞科研必需的高端材料、仪器设备都没有,科研人员自力更生,克服无数困难,自制简陋仪器,靠人工替代设备,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夙兴夜寐、废寝忘食,完成了工作量浩大的计算和研究,攻克了被认为不可能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中国独特的氢弹构型,站上了世界科技的巅峰。

  彪炳千秋的功勋群体。在我们检阅取得惊世科技成果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忘记为这些成果奉献青春、沥尽心血的科研团队。他们是我们这个民族彪炳千秋的功勋群体。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和国家对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予以表彰,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些人被誉为“两弹一星元勋”。我们要永远记住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他们是:于敏、王大珩、王希季、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钱学森、郭永怀、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23位元勋全部本科以上学历,有16位获博士学历,2位硕士学历。有21位有留学经历,平均在外时间为7年,有5位超过10年,钱学森为20年。至今,23位元勋中尚有5人健在,他们是于敏、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程开甲。他们有的仍在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奉献智慧。23位元勋中,程开甲、杨嘉墀是我们吴江人,是吴江大地孕育出的杰出乡贤,是我们吴江的骄傲。

  “两弹一星元勋”中的每一个人,都为祖国的科技事业作出了独到的难以估量的贡献。他们每个人都有着惊天地泣鬼神的传奇故事。他们有的在一个或多个领域有世界级的杰出建树,有的多次攻克了技术领域的重大难题,有的领衔成就了某一领域的理论突破,有的填补了我国科技技术或科技理论的空白,有的用自身的健康或生命换取了珍贵的科研数据……不胜枚举,贡献是多方面的。这个创造了奇迹的英雄群体,是中国现代科学界的鼻祖和泰斗,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辉榜样,是人民共和国的功臣。互联网上对每位功臣的业绩都有披露。借此机会,我简单介绍两位功臣代表。

  先说说“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于敏,1926年8月出生。中国核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为中国核武器研制而隐姓埋名30年,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型基本完整的设想,发挥了关键作用,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他在研制氢弹过程中,废寝忘食,殚精竭虑,曾3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由于业绩显著,多次荣获高端荣誉。如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光华特等奖、“两弹一星”功勋奖、国家最高科技奖、“五一”劳动奖、全国劳模奖、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等等。以他名字命名的氢弹构型“于敏型”氢弹,是世界两种氢弹构型之一。另一种是美国的T—U型。但这种型号的氢弹不易保存。所以,全球现有的30枚氢弹,全为中国的于敏型。

  再说说吴江籍的中国“核司令”程开甲。程开甲,1918年8月出生。著名核武器专家,中科院院士。中国核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看到了祖国崛起的希望。已是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英国皇家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的他,毅然放弃优厚的物质待遇和良好的科研条件,婉谢了恩师的苦苦挽留,回来报效祖国。回国后他从事了开拓性的极其秘密的核武器研制工作。他把献身这个事业看成是自己报效祖国的神圣责任。周恩来总理前后10次会见了程开甲,更成了他乐于奉献的动力源泉。他把一生中最好的20多年时光默默无闻地献给了茫茫戈壁,出生入死,忘我工作,不但取得了大量的技术突破,还为国家造就了许多尖端人才。他创建的核试验研究所走出了10位国家“两院”院士及30位技术将军,获得2000多项科技成果奖,成了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摇篮。2014年1月10日,习近平主席亲手把有“中国诺贝尔奖”之誉的国家最高科技奖颁发给了他。

  两位功臣都是这个功勋群体中的一分子,而这个群体则是新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中的杰出代表。其实,新中国的每一点科技进步,都是社会主义大协作的产物,都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共同劳动的智慧结晶。在光荣和梦想的年代,中国有了创造奇迹的英雄团队。当我们抚摸这段英雄传奇时,奔突于心的是一种壮怀激烈的感动和钦羡!

  光耀千古的精神财富。在为“两弹一星”事业奋斗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它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体现,其核心是科技创新精神,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光耀千古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广大青少年要传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我们要立下远大志向,自强不息,奋斗终生。

  为祖国的强盛而奋斗。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21位曾在国外留学、工作、定居,而且都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生活优裕。当得知新中国成立了,祖国的建设需要人才,便克服种种困难,冲破层层阻扰,义无反顾选择回国,为祖国的强盛崛起而奉献余生。这种伟大的爱国情怀,是我们青少年终生追求的高尚情怀。我们要学习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为祖国的强盛而奋斗终生。

  为科技的进步而奋斗。科技水平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综合实力的象征。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落后就要挨打。老一辈科技精英为祖国的科技进步而披星戴月、潜心钻研,不畏艰难、呕心沥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种勇攀高峰的高贵品格,是我们青少年必须长期锤炼的成才条件。我们要学习他们,热爱科学,勇于攀登,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增光。

  为事业的成功而奋斗。“两弹一星元勋”中的许多人,原本的学业成就、研究方向不一定是研制核武器。但当国家建设事业需要的时候,都毫无怨言地选择服从事业需要,有的放弃原有的研究方向,改行从头开始,有的抛下驾轻就熟的科研道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创新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凭借对事业的忠诚, 坚忍不拔、百折不饶,不怕失败,不怕从头再来,直至攀上最高巅峰。这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顽强斗志,给我们青少年创造精彩人生提供了最好的启迪。

为人民的福祉而奋斗。“两弹一星元勋”们科技创新的艰苦奋斗,确保了我国的战略安全,奠定了全国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为我国此后的战略武器和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也为遏制战争、保卫和平提供了砝码。元勋们造福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勇往直前,勇攀高峰,为民创造福祉,推动社会前进,使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这种崇高精神是我们青少年永远传承的宝贵财富。我们要让这份传家宝在我们身上发扬光大,发挥无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