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关工委微博
吴江关工委公众号
颂建党百年老少同台线上展播 +更多
敢为人先创大业,成功不忘报国恩——时代楷模崔根良先进事迹
苏州市吴江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2018-07-20 08:37:31 作者:ggwjyx 点击次数:605


             敢为人先创大业,成功不忘报国恩

 ——时代楷模崔根良先进事迹

 吴学明  倪 明

  

  崔根良,1958年出生,苏州吴江人,中共党员,亨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工商联合会副主席,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非公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全国优秀企业家,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捐赠个人”,中国十大慈善家,被中共中央宣传部评为“时代楷模”,江苏省“三创三先之星”,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

  20多年来,崔根良始终勇立潮头,以爱党爱国为信念,以产业报国为己任,从创业到创新,从制造到创造,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发展之路。他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使得亨通集团成为中国在光纤通信领域唯一拥有光纤预制棒核心技术及自主产权的民族企业,为中国赢得了世界话语权,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先后获得工业领域最高奖——中国工业大奖、全球卓越绩效最高奖。       

  目前,集团已拥有60多家子公司,其中2家公司在中国上交所主板和香港、新加坡上市,在全国10省区和巴西建立产业基地,年销售超300亿元,成为中国信息通信与电力传输领域综合规模实力最强的行业领军企业,连续11年入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企100强,并跻身世界线缆前十强、全球光纤通信前三强。

  一、艰苦奋斗创大业

  1982年,崔根良从部队复员后,被安排到一家丝织厂当机修工,他凭着部队里锻炼出来的勤奋、吃苦、好学的精神,在厂里干一行爱一行,财务不懂,自学财务,销售不懂,主动要求学做市场销售。进厂三年,先后从机修工做到财务出纳统计,再做到销售员。第三年就担任副厂长,积累了经营企业的基本经验。1985年,不安于现状的他,又辞去了副厂长职务,只身一人到浙江承包办厂。正当他在浙江干得有滋有味的时候,家乡领导几次三番请他回家办厂。他起初还有顾虑,后来,家乡领导的诚意感动了他。1988年,崔根良返乡办厂。乡里把他派到一个亏损多年的丝织服装厂任厂长。在他带领下,不到一年,企业就扭亏为盈,初战告捷,正当准备乘胜前进的时候,乡党委决定调崔根良到镇上当时投资最大但亏损严重的乳胶手套厂当厂长。他又二话不说来到乳胶手套厂,和技术人员一道研究产品,在业内到处打听寻找能人,陪着工程师几天几夜地研修设备……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再次扭转乾坤。可是好景不长,一场国际经济危机与市场整顿波及到乳胶手套厂,工厂倒闭,员工们散伙,流水线停产了。

  出路在哪里,崔根良彻夜思考着。在绝望之中,他忽然想起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国外电缆光缆企业方兴未艾,引领世界,便突发奇想:自己以前在部队做过通讯兵,对电缆材料略知一些。假如兴办企业生产光电缆,或许能绝处逢生、走出困境。

  1990年,经过细致的调研与分析,崔根良最终下定决心,放弃传统丝绸纺织产业,创办新兴电缆企业!然而此时,电缆行业,不要说在吴江,就是在全国,也还是刚刚起步。乡领导支持崔根良的抉择,决定由崔根良负责组建电缆厂。

  几百平方米的破旧厂房,几台老掉牙的机器设备,一台报废的铁炉,还有120万元债务,这就是崔根良当时的全部家当。但他没有气馁,发扬苏南乡镇企业发展的“四千四万”精神,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通过“三借策略”,一连攻克了建厂批件、启动资金、电缆生产技术、技术人才、品牌与市场等难关,把亨通这个企业建了起来。

  第一步,“借鸡下蛋”。没有技术,崔根良找到了当时的几个国营大企业寻求合作,却处处碰壁。但他没有灰心,不停地奔波,不断地求见,锲而不舍的精神终于感动江苏省通信电缆厂的领导。不久,江苏通信电缆厂吴江分厂便挂牌成立了。刚开工的3个月,崔根良没回过一次家,没日没夜地跟着员工几个班次连轴转,即使生病发高烧39度,他也没离开过车间一步。终于,第一根电缆成功下线了。全厂员工都特别高兴,叫着跳着,崔根良却累得病倒了,被送进了医院。企业投产当年销售额就达450万元,创利税87万元。这是他进入电缆行业的第一声响炮。

  第二步,“借梯登高”。电缆成功生产后,崔根良并不满足,很快又瞄上光缆。1992年4月,他成功地与武汉邮电科学院合资兴建了长江光缆联合公司,并选派优秀员工前往学习新技术。凭借这个科学的“高梯”,经过28天的奋战,崔根良终于拉出华东地区第一根合格的光缆,填补了江苏省在光缆项目上的空白。在亨通集团大事记上清楚的记着:1992年,公司全年完成产值7450万元,利税600多万元。

  第三步,“借船出海”。1992年,正值外向型经济在东南沿海兴起之时,崔根良抓住时机说服了日本妙香园株式会社投资150万美金,合资创办了吴江妙都光缆有限公司。他从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引进了几十台(套)先进生产流水线和检测仪器,使亨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开辟了企业技改高起点发展之路,为亨通光缆产品的质量提升和出口海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借策略”让亨通如虎添翼,迅速甩开同行,在国内线缆行业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渐向行业龙头的目标进军。到1993年底,亨通全年完成电缆121万公里,一跃成为全国同行业前列。1994年3月,崔根良正式组建省级江苏亨通集团公司,年销售突破3.5亿元。1995年底,亨通销售再创新高,通信电缆产销量跃居全国第一,光缆年产销量跻身国内同行前5名,至2003年,光缆产销量居国内第二。崔根良从一个负债百万元,30多名职工,濒临倒闭的小厂起步,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人才、四无资源、五无市场的情况下,仅用了很短时间,就荣登全国通信电缆全国销量的冠军,站到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

  二、创新创优勇争先

  2003年,亨通光电在上海证券所上市,崔根良眼光又盯住了科技创新,提出要研发中国的光纤项目,自己生产光纤!这个决策震惊了光纤界。因为,当时的光纤技术、市场与价格都在外国人手里,外国人死死卡住了中国人制造光纤光缆的“脖子”。在中国,国字头的大企业、大研究所已经研制了20多年光纤拉丝技术和光棒制造技术,都没有成功,崔根良一个乡镇企业家是不是心太大了?

  崔根良说:不是“心大”,是为了“两股气”。一个是骨气,我们中国人做人做事就是要有骨气,总不能永远看外国人的脸色搞生产,永远被别人压着!另一个是争气,要为亨通争气,要为中国光纤光缆制造业争气,要为中国人争口气!创造自己的核心技术,完成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

  崔根良说干就干。他从全国同行里请来了顶尖专家作咨询,指导刚组建的研发团队,夜以继日,不断地消化改造装备,不断地更换材料,不断地调整参数,经过500多天的苦战,终于研发拉出了达到世界同行水平的光纤产品。光纤的研制成功,给崔根良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无形资产,也给他增添了无限的信心,带来巨大的赞誉。但,他没有停下脚步,他明白,如果没有自己的光棒,光有光纤制造技术,主动权还是控制在别人手中,我们的市场还是要听外国人的摆布,因此,他决心啃下光棒这根硬骨,打破中国不能自主生产光棒的局面。

  光纤预制棒是整个光通信产业链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产品,光通信产业链利润的70%在光棒,但光棒技术长期被日美所垄断,90%以上光棒需要进口。在论证亨通要不要上光棒研发项目时,有院士们劝告崔根良说,国内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光棒,三十多年里国家花了不少钱,最终这个技术还是没能拿下。研制光棒等于烧钱,什么时候能搞出来我们心里都没底,这个项目无论是国家投资推动,还是企业投资尝试,都没有成功过。亨通技术力量肯定不能跟国家院所比,要拿自己口袋里的钱去搞研发,风险很大不说,时间上也耗不起,亨通没必要冒这个险。

  但崔根良没有被困难吓倒。此后数月,他带着团队飞遍世界各地,探究如何攻克光棒。他在董事会上说,专家院士考虑更多的是技术问题,但企业如何发展要靠自己拿主张。光通信产业的核心技术现在被国外控制,受制于人一切皆为空谈!光棒对中国而言关系到光通信产业未来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企业也不是赚不赚钱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我们能否在这个领域站稳脚跟的问题!搞研发风险大,但风险不可怕,怕的是不计后果的冒险。论亨通规模实力,投几个亿搞光棒研发,即便失败了对整体发展也不会有影响。

  2006年,崔根良力排众议决定投资6亿元开发光纤预制棒。历经4年多屡试屡败、屡败屡试的持续艰苦开发,亨通终于突破了光纤预制棒核心技术,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CCVD技术。如今,亨通已成为中国唯一拥有光通信核心技术及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企业,打破了国外对中国的封锁。之后,亨通又相继完成了光棒产业化流程装备、制造工艺及软件控制的自主研发,从80毫米向120毫米、150毫米、180毫米、200毫米大口径及大长度预制棒及配套拉丝技术不断冲刺。目前,亨通光棒产能已占国内市场的四分之一,成功实现了向高端产业的转型,为我国光通信产业发展赢得了主动权,确立了亨通在全球光通信领域第一阵营地位,使中国在全球光通信领域拥有了话语权。

  亨通光通信产业园光棒研制车间内,一根根三米多长、碗口粗的“玻璃棒”上,深深地镌刻着中国印记。正所谓不破不立,崔根良正是凭着勇于创新的闯劲和韧劲,使亨通一举抢占了行业制高点,支撑起了中国通信行业的脊梁。随着国产光纤品牌的成长,几年前靠高价垄断中国市场的国外光纤最终大部分退出了中国市场,使国家节省了大量通信投入。2011年5月,江苏省省长李学勇视察亨通时,称赞亨通为“江苏民营企业的骄傲”。2012年,亨通转型发展案例作为江苏省唯一案例入选中央统战部35个全国民企转型发展优秀案例。

  近五年来,崔根良紧紧抓住国家在3G、FTTX、三网融合、物联网、新能源、海洋开发等方面战略的实施,围绕产业链上下延伸,谋篇布局,推动企业加快向高端产业转型。以无线及有线宽带通信建设为目标,通过光纤扩能,亨通集团日产光纤长度可绕地球一圈半,并形成光纤光缆2个3000万芯公里配套能力,同时大力实施FTTX系列光电缆、光电复合缆、室内软光缆、基站用软电缆、馈线等新产品开发。以新能源及电气装备系统为目标,开发生产风能电缆、核能电缆、光伏电缆、航空线缆、船用电缆、新能源汽车、高铁接触线、机车电缆、矿用电缆等特种线缆。以海洋石油岛屿开发为目标,实施超高压深海电缆及深海光电复合缆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建成国内最高电压等级的超高压及海缆生产线,成为国内最大、世界第五海缆制造商。随着这些新增项目的陆续竣工投产,崔根良推动亨通转型发展迎来了一波又一波增长热潮。

  国际化是崔根良为企业发展确立的五大发展战略之一。崔根良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可挡,做百年亨通,没有国际化肯定做不成。面向激烈的国际竞争,争夺品牌、技术、人才的制高点,是行业领军企业的必然选择。今天你不参与国际化,明天就会成为别人国际化的一部分。”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亨通就与日本妙香园株式会社合资创办公司,后又收购了马来西亚独资的中邮国浩。此后,亨通进一步加快合资与并购步伐,与日本藤仓成立合资公司,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OPGW、铝合金导线生产基地。2010年,与美国OFS合资合作开发特种光棒;2012年,又收购了全球知名线缆制造商——世界500强企业日本古河电工在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目前,亨通集团下属有5家与美国、日本、新加坡合资公司。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市场需求持续下滑,国内很多企业选择此时退出国际市场,但崔根良却说:国际市场打的是攻坚战,别人退出之时就是我们进入之机。为此,他反其道而行之,加大力度引进国际化人才,加快在全球市场的布局,加强对国际市场的培育和开拓。2010年、2011年亨通国际业务量连续两年实现同比增长100%以上。2012年4月,亨通海外首家研发生产基地在巴西开工建设,为亨通产业全面进军国际化掀开了序幕。2013年,亨通海外技术营销服务分公司新增9家,海外业务覆盖国家和地区新增28个,国际业务同比增长80%以上。

  目前亨通集团下属有5家与美国、日本、新加坡合资公司,在20个国家设立海外技术营销服务分公司,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海外商标,基本完成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布局,已成为全球光纤通信、电力传输领域的主力供应商。当前,亨通正以资本助推产业发展,并借助合资合作战略性并购,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在完善中国整体战略布局的基础上,按照“产品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品牌国际化”三步走的国际化实施策略,围绕“555”国际化目标  (50%以上的产品销往海外、50%以上的资本为海外资本、50%以上的人才为国际化人才)有序、稳步地进入到以资本和品牌输出为导向的国际化新阶段。

  三、心系社会报国恩

  社会责任是企业的第一责任。崔根良常说,做企业要先做人,一定要常怀感恩之心。在企业做强做大的同时,他本着从当地做起,从身边做起,向省外辐射的慈善理念,积极参与扶贫济困、助残敬老、救灾赈灾、爱心助学等公益活动,截止2016年,参与慈善捐赠累计超5亿元。2007年,他响应省政府号召,与苏北经济贫困村开展村企结对挂钩,进行长期扶贫活动。多年来,为八个贫困村新修了水泥路、桥梁、村部办公地及村民活动场所,累计捐资600多万元。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时,崔根良正在北京首都机场候机回上海。当听到这一消息时,他立刻指示随行人员“换航班,去成都”。到达震区后,崔根良顾不上到成都的子公司察看受灾情况,组织骨干员工加入到灾区抢险救灾行列,送达灾区的首批通信光缆就是崔根良的子公司——成都亨通光通信有限公司,随即动员各公司员工捐款捐物,累计达1000多万元。

  2012年6月,崔根良出差江西时发现,革命老区很多养老院、敬老院的生活设施还很差,没热水、没卫生间、没个像样的厨房,老人们出门看病更是难上加难。崔根良连夜打电话,组织工作人员到赣南原中央苏区了解摸清情况,以最快时间拿出扶贫方案。当年,亨通资助江西革命老区敬老院改造的“鹤轩安耆”项目正式启动,先后用三年时间,改造了井冈山、兴国、于都等革命老区25所敬老院,捐赠26辆多功能救护服务车,完善了现代生活设施,项目实施以来,受益老人达3000多人。有人问起“为何要资助江西敬老院”时,崔根良不假思索地回答,“革命老区,为新中国作出过巨大牺牲,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老区人民当年的奉献付出。饮水思源,作为一名党员,能为老区人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还不是应该的?”

  为推动亨通慈善事业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运作,2011年,崔根良捐资5000万元成立了江苏省首家由民政部直管的非公募慈善基金会——亨通慈善基金会,来帮助真正有困难的人。崔根良也被授予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捐赠个人”、  中国十大慈善家荣誉称号。

  四、崔根良先进事迹的启示

  亨通集团二十多年的创业创新发展之路,也体现了崔根良个人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作为一个成功的民营企业家,他的前进足迹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勇于创新争一流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

  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竞相崛起成长,但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如昙花一现,曾经辉煌,但不能久长。反观亨通集团这样的企业,不但活力长存,而且越做越大,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就是重视创新,崔根良曾经在一次会议上坦言:“创办亨通26年来,我深深体会到,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要全面创新,今天不创新,明天就落后,后天就要被淘汰!企业不仅技术上要创新,更要在机制上、制度上和管理上都得全方位创新。我们始终认为:企业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创新是永无止境!”

  2.尊重人才,善用人才,尊重职工,爱护职工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

  亨通这么大的摊子,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必须有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支撑。崔根良深知这一点,他广招贤才,而且制订了“引得进、留得住、育得出、用得好”的用人方针,和“一代比一代强”的团队建设目标,实施四大人才工程(领军人才、复合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后备人才)。完善利润分享、中长期激励及集团重大创新奖(重大贡献奖、管理创新奖、技术创新奖等激励机制,使亨通成为行业顶级人才集聚之地。全集团有硕博士人才超300人,有国务院津贴、全国及省部级劳模、院士教授、工人发明家等54名。他关心体察员工的工作和生活,为员工创建—流的住宿、就餐、活动等设施。他注重激发员工积极性与潜力的发挥,推行厂务公开、善听员工心声,开展合理化建议,公司员工普遍感到有赚头、有盼头、有奔头,凝聚力不断提升。新华社为此发表了“亨通职业经理人模式值得借鉴”调研报告,亨通相继被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江苏省和谐劳动关系示范企业等。

  员工们常说:“在亨通干活,环境好、待遇高,富有人性化,感觉上不是我们在为崔总打工,而是崔总在为我们打工。如果崔总不干了,对他来说只是个人财富上少了几个零。但对于我们员工们来说,可能就是失业崩溃、难以养家。”亨通现有员工一万多人。崔根良常说,如果企业经营有闪失,做亏了,我对不住这一万多人和背后的一万多个家庭。他还常常对股东们说:员工或家庭有困难,我们绝不能将责任推向社会、推给政府。他说:“企业发展和员工幸福,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都是亨通人,在一个企业里干事业、求发展,一定要共建共享、共同富裕。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一家人幸福不算幸福,大家都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3.坚持党的领导是企业团结奋进的关键

  在创办企业几十年的生活中,崔根良最为看重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他的企业在当地第一个成立党委、纪委、党校。有人问,“一个民营企业,只要依法经营、按章纳税,把经营做好了,何必搞党建那套呢?”崔根良说:“黄沙、石子、水泥、钢筋,没有水,粘合不到一起,只有用水的力量,才能把它们变成坚固的混凝土。党建在企业里就像水,能够增强凝聚力,党建就是生产力!”

  崔根良至今仍担任着集团党委书记。有朋友劝崔根良:“现在企业做这么大,你日常需要处理的事那么多,何必还要亲自担任党委书记?”崔根良诚恳地回答,“党建工作就是要一把手抓一把手。我不带头当书记,怎么体现党建工作的力度?”鉴于企业不断壮大,员工越来越多,很难了解到一线员工的生活、工作、思想状况,崔根良首创了党员干部结对联系职工制度,规定从普通党员到支部委员,从车间主任到集团高管,每人都要结对联系一定数量的员工,确保联系结对全覆盖。多年来,亨通把党的队伍建设与岗位竞聘制度双向融合,推行人才双向培养,目前公司管理层80%以上是党员。亨通党建已形成党委是核心、支部是堡垒、小组是阵地、党员是旗帜,党委与基层支部党建推进两级体系。

  正是卓有成效的党建工作,使得集团内1000多名党员就像1000多面旗帜,高高飘扬在集团各子公司内,成为各条战线上的先锋,“为集团奋斗,为党争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奉献”的信念牢牢扎根在每一个亨通人心中。

  4.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时刻牢记社会责任,是企业家永葆青春的源泉

  20多年拼搏奋进,崔根良从普通退伍军人成长为行业领军人物,成为中国光电线缆行业的骄傲。他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连续九次随同胡锦涛,习近平两任国家主席出席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是受邀出席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次数最多的江苏民营企业家。

  在如潮的荣誉和掌声面前,崔根良头脑清醒,总是把个人的成绩置于党和政府的关怀之下,置于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置于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下,他始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他说:“我们亨通能够发展到今天,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也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饮水思源、知恩图报!亨通要用敢创新业、敢创大业的成绩来报效国家、回馈社会。”

这是一个共产党员、民营企业家的肺腑之言,也是他在前进路上青春长驻的活力源泉。